分类
百万富翁交易员如何行动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美元成为了衡量其他国家货币价格的标准 (盖帝图像)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20世纪初,国际货币体系初步建立,至今已走过百年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由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四个阶段,与之相伴的国际货币也由黄金、英镑向以美元为中心转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特别提款权以弥补国际储备资产不足。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成为SDR篮子货币。展望未来,随着人民币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国际货币体系正向多极化发展,进一步发挥SDR在计价结算中的作用也已达成国际共识。
金本位制度
18世纪以前,各国之间主要以金、银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西方国家货币体系经历了由银本位到金、银复本位的过渡时期。通常,金本位制度指的是金币本位制,历史上还出现了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本位的意义在于用黄金确定了货币的价值,黄金既是对内支付货币又是对外支付货币。其典型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兑换,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进出口。
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为节约黄金使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决定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则作为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并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汇兑本位制下,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货币贬值为手段,引起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1929-1933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相伴而行,摧毁了西方国家的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人们对纸币缺乏信心,对黄金需求大增,超出了国家财政能力,以英国为首的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
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的情况下,货币信用制度危机不断加深,无法建立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而相继成立货币集团。货币集团是在其内部以一个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中心,并以这个货币作为内部储备货币进行清算。集团内部外汇支付与资金流动自由,但是对集团外的收付与结算则实行严格管制,黄金作为国际结算手段,发挥其世界货币职能。1933年,美国成立美元集团,1939年发展成美元区。美元区内的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施固定汇率制。在区内不实行外汇管制,成员国的外汇与美元基本都存在美国。同年英镑区也随之建立,主要包含英国和英联邦地区。当时的客观环境造就了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欧洲大陆国家损失惨重,英美两国逐渐成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倡导者。但此时,英国经济实力因为战争已大为下降,而美国则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经济实力如日中天。1944年,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最大黄金储备国,GDP在全球的占比达到50%,黄金储备达到63%。1948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了帮助欧洲和日本等国家获得美元,美国先后推出了针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针对日本的“道奇计划”。美国逐渐替代英国成为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
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哈里·怀特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分别提出了重新制定国际金融秩序的方案,凯恩斯提出 “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主张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实现对各国债权债务在中央银行的记账清算。设立国际通货“班珂”,并与黄金保持联系。成员国不必缴纳基金,按照二战前三年各国进出口额分配其份额,逆差国可向中央银行借款。凯恩斯方案目的在于允许各国在中央银行以记账形式贷款,避免本国货币贬值。此举有利于英国恢复英镑区,而不利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怀特提出“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方案,主张成立国际货币和相应组织,保持各国与国际货币汇兑比例。会员国共同投资设立基金,基金为会员国提供便利,以维持各国货币的稳定。同时,他也提出设立国际通货“尤尼塔斯”。经过激烈的博弈,1944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特征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黄金官价。二是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三是实行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四是确定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当时全球经济和资产价格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元也因此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然而其固有缺陷也逐渐显现,即存在“特里芬难题”。一方面,为了向全球提供美元储备,美元需要保持币值稳定,这要求美国保持顺差;另一方面,为保持其国际货币地位又要以逆差输出美元流动性。另外,美国若要履行兑换黄金义务,必须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开始恶化,随着两次美元危机,在长期逆差的情况下,美国的贸易赤字迅速扩大,美国的黄金库存迅速流失。1969年,在特里芬教授的建议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引入特别提款权加入国际储备体系,但多年来特别提款权并未发挥出预想的作用。
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放弃官方兑换比价,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使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单方面撕毁了1944年美国政府与世界各国达成的这一协定。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1973年,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瓦解,这一体系最终解体。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给各国经济造成动荡。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举行了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修订的会议。会议形成了牙买加协议。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修正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至此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成立。牙买加体系标志货币正式迈入信用货币时代。
牙买加协定一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二是推行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国际储备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单一美元逐步演变为多元的储备体系。三是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SDR可以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各参加国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借贷。牙买加体系解决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的僵硬关系,但并未解决各国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货币危机频发,国际货币体系仍需进一步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展望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虽仍能超过60%。但是,单一主权信用货币难以作为唯一的世界货币长期维持全球经济的日常运转。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对新兴市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世界经济的高度渗透与融合要求有一篮子货币发挥其稳定的作用。特别提款权自创设以来,一直在向弥补储备资产不足,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方向努力。国际社会正在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并加强和完善SDR的分配机制,创立SDR计值资产以增强其吸引力。目前,我国同时以美元和SDR发布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8月31日,世界银行在我国首发5亿元SDR债券,并把这只以SDR计价、以人民币结算的债券命名为“木兰债”,这是1981年以来国际市场首只SDR计价债券。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篮子,成为第三大权重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加入SDR将进一步提高其货币篮子的稳定性,提升SDR计价资产的吸引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一国货币何时崩溃?世界上最强势和最昂贵的货币有哪些?

美元成为了衡量其他国家货币价格的标准 (盖帝图像)

陈卫东:国际货币体系的再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张之骧,美国财政部高级亚洲顾问、副助理秘书Robert Dohner,香港大学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金融和公共政策实践教授肖耿,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副研究员边卫红,中国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处业务主管郭梅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部主任万泰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货币金融系副主任何青,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巴西驻华大使馆贸易事务主管Augusto Castro,泰国银行驻华首席代表Supradit Tangprasert,俄罗斯储蓄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TSYPLAKOV SERGEY,韩国银行北京代表处金荣郁,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平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北京代表处代表周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北京代表处Edward Lu Kean,IMI副所长涂永红、宋科等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突破的难题

第一,两个不对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体现为,一方面,美国经济实力与美元国际地位不对等;另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收益与国际责任的不对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霸主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中的占比接近90%,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60%以上,BIS用GDP加权计算的全球“美元区”占比也在60%左右,而当前美国GDP全球占比不足25%,美国经济实力难以匹配美元国际地位。

第二,主权货币国家经济不平衡问题总会成为货币稳定的羁绊。1982年至今,美国主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提供国际流动性,这意味着美国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通过购买外国商品,将美元流动性输出到贸易顺差国。这是美国积累外部债务的过程,显然,除非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债务的积累速度,否则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不可持续。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两难选择构成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硬伤,“特里芬难题”无法解决,美元汇率无法实现长久稳定。此外,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破裂,日元大幅贬值,美元兑日元汇率从1995年4月的83.77一度贬至1998年7月的143.79,贬值幅度高达41.7%,之后几度大起大落,货币稳定无法实现。同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年份GDP增长率甚至为负,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几度大幅波动。

第三,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大幅波动和持续失调成为常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欧洲、日本、俄罗斯、巴西在内的多国都发生过货币危机和汇率失衡问题。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跨境资本流动日益复杂,外汇波动幅度不断扩大,使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无法确保本国金融安全和汇率稳定。2014年11月10日,俄罗斯放弃对卢布汇率的自动干预机制,不再以可预期的方式在卢布兑欧元和美元汇率超过限度时入市支持卢布,允许卢布汇率自由浮动。然而,从效果上看,浮动汇率制作用有限。美元兑卢布汇率从2014年底的56.3贬至2015年底的72.9,贬值幅度高达22.8%;同时,俄罗斯外汇储备从2014年底的3394亿美元降至2015年底的3198亿美元。人们期望浮动汇率可以为国际收支平衡及总体经济稳定提供稳定性,但实际情况是,汇率大幅波动和持续失调成为常态。

第四,国际治理安排缺乏一定的约束力。从1999年成立之时起,二十国集团(G20)就一直关注国际货币体系及体系内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各成员国已经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达成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承诺,出台和实施了较为具体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但由于G20治理机制比较松散,各国与G20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缺乏强制性治理规则和制度安排,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议程推进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共识流于表面。

二、两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缺乏可行性

重返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现实。全球金融危机后,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纷纷呼吁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要求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2008年11月,欧盟召开非正式会议出台金融改革路线图,提出了加强金融评级机构监管、统一会计准则、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提升欧元国际地位、完善国际金融风险预警协调机制等措施。显然,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欧洲意志的体现。这一方案仍无法解决固有的“特里芬难题”,而且随着欧债危机爆发,欧洲经济陷入困境,欧元国际地位有所下滑,无力承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任。

超主权货币方案短期内不具备可行性。要解决“特里芬难题”,其中一个办法是使用超主权货币,即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长期保持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因此,壮大SDR基础、扩大SDR使用范围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向。然而,SDR要成为统一通行国际货币,前提是成为计价标准,每一种货币都可以通过它定价。可现实情况是,SDR在设计上仅是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工具,本身不是货币,不是结算标准和计价工具,也没有可供投资的市场,只在出现国际收支危机后作为救援手段。SDR创设40余年来,应用有限,仅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发挥作用,私人部门不得持有和运用SDR。即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设立以SDR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对各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汇率制度、全球流动性安排等一系列规则进行重新制定,各国须在某种程度上放弃独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意味着部分国家主权利益的丧失,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呼唤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全球经贸格局及价值链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各国经贸关系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网络和双边经贸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增强,由此形成了全新的贸易格局。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70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到了2011年该现象完全逆转,中国已是124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仅仅五年时间,中国便超过美国成为众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54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是24个,德国是20个,其他金砖国家是20个;同时,中国是42个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是33个,德国是20个,其他金砖国家是15个。全球逐渐呈现若干个区域贸易中心,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化态势。

贸易格局变化背后是基于相互生产的融合关系转变。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过去20年,全球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4所示,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价值链角色也由较少参与转为更多的接受,如果加入近年对外投资状况的分析,则对外价值输出的角色也会凸显出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价值链的中心角色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而在2008年后,美国、德国、中国、韩国等国更为突出。

(二)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最具可能性的折衷方案

一是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力是人民币国际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经过三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制造能力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巨大的市场购买力和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有理由相信,我国在未来20-30年还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并且在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和贸易投资格局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提供重要的活力。

二是我国相对平衡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持对人民币的信心。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坚持了比较稳健的财政收支平衡、对外收支平衡,货币价值稳定的理念和原则,这些都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币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次贷危机和近年来的全球经济低迷为各国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全球经济发展没有完美的模式,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推动货币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模式,应该值得鼓励,值得肯定。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融入中国元素无疑也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向数字化趋势发展。尤其是中本聪(SatoshiNakamoto)2008 年提出的比特币(Bitcoin,BTC)的诞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数字货币的出现,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数字货币。比特币是一种基于 P2P 网络的数字货币,具备去中心化、严格控制供给速度、预估流通总量等优点,自产生以来,比特币逐渐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并掀起了一股“数字货币热潮”。那么,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会怎样?数字货币发展的可能性又将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着更好的推动作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目标在于保障国家间贸易及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使各国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全球倡导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政策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目标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数字货币

广义上,已有研究将不同于法定货币的非实物型货币,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在内的货币统称为数字货币,如信用卡、支付宝、电子钱包、比特币等。其中,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化方式(包括磁条方式)存储,持有人对发行人拥有的一种货币价值请求权,它是发行人收到以支付为目的的资金后发行,由除发行人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接受。虚拟货币是相对于生活中使用的法定货币而言的,广义上,没有实物形态的货币都可以称为“虚拟货币”。但狭义的虚拟货币指的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发行并应用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类法币,即它是真实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种映射模拟,又被称为网络货币。例如腾讯公司发行的 Q 币,网游公司发行的游戏币,论坛为奖励网民参与贡献而设计的积分,等等。

狭义上,数字货币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主要以比特币为代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密码学原理(而非信用),使得达成一致的双方直接交易 ( 而不需要第三方服务器 )。本文数字货币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交易,核心是通过 P2P(Peer to Peer)网络中心公开交易信息,交易时可对货币来源进行追溯,保证所有节点(参与流通网络的所有终端)保存全部交易记录,并向全网络广播,使得任一节点在交易前就能够辨别数字货币的真假,从而杜绝伪数字货币流通。每完成一定时段的交易后,则把该时段内的所有交易记录下来,且在所有的节点上都进行完整拷贝,这就是一个“区块”(block)。区块首尾相连,就构成了区块链(block-chain)。因此,信息几乎没有被篡改的可能,除非有办法入侵几乎所有节点。另外,在交易中采用工作量证明法,验证每次数字货币交易的广播信息,通过耗时计算延长有效验证链条,废弃验证失败的交易,最后将验证后的结果向全网广播,以杜绝非法篡改交易记录的行为,防止多重支付。数字货币的本质在于把集中监管的工作量交给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所有节点都承担监管职责的 P2P 网络”,也即,数字货币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安全支付系统。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与已有的虚拟货币有着质的不同,其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 P2P 网络,其发行权独立于任何机构;算法解的数量确定,其总量是固定的;交易过程有各个节点监管,其交易过程有安全保障。

理论层: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无论是单一储备货币体系,还是多元储备货币体系,都难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当一国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时,作为世界货币,由于其他国家对发行国货币存在需求,这就要求该国出现贸易逆差以满足向国外输送货币;同时作为一国货币,为保证该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该国又必须保证贸易顺差。也即货币发行国在维持国际货币供给和币值稳定的目标上存在悖论。而数字货币基于 P2P 网络,其发行权独立于任何国家或结构,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数字货币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货币学派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制止通货膨胀,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也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 ( 如每年增加 3% ~ 5%) 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而数字货币总量是固定的,如比特币总数 2100万,同时每个比特币还可切割为 10 的 8 次方份,若比特币的增速平稳,在没有世界性生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根据弗里德曼学派理论,数字货币作为全球货币,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增强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应用层: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效应

第二,价格波动。数字货币自产生以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在 2009 年诞生之初时价格仅 5 美分左右,而到 2013 年 4 月11日,比特币价格上升 264 美元。随后几天,由于持币人抛售,其价格又跌至 54 美元左右。而国际货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比特币目前这种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相比而言,适合投机,而不适合投资。要成为国际上的流通货币,比特币在价格稳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如比特币稳定性的保证、国际收支调节手段等。

第三,网络安全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其交易平台通常是一个网站,网站一旦遭黑客击破,其后果不堪设想。2011 年 6 月19 日,Mt.Gox 比特币交易中心因黑客从感染木马的电脑上盗用了该用户 MtGox 的证书,导致1比特币价格一度跌到 1 美分,有相当于超过 8750000 美元的账户受到影响。2011 年 8 月,另一家比特币交易的处理中心MyBitcoin 宣布遭到黑客攻击,并导致关机。超过 78000 比特币(当时约相当于 80 万美元)下落不明。在比特币发行的 4年多时间里,全球已经发生多起由于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比特币被盗的案例。可见,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解决是数字货币得以流通和交易的前提与保障。

数字货币的现实与未来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当今货币体系的缺陷。从金本位制到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里芬难题”悬而未决 ;美元霸权是最复杂的金融体系,是美国依靠美元铸币权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几乎全部因为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而陷入了“滞涨”困境。G20峰会提出重构世界货币的建议,尽管目前实施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是已经引发了各国政府和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可见,构建超主权国家的世界货币是实现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内部货币政策与世界货币需求冲突的关键所在。数字货币的出现,为构建超主权国家世界货币提供了思路和遐想。